首页

师者如兰丨姜廷惠老师专访
时间 : 2025-05-06       作者:       阅读数:

踏进法学学府的那一刻起,我们开始不断思索,法律人的使命应当落于何处?

我们在问:我们到底从何学起?该怎么学?我们怎样将学习、学生工作与生活真正平衡起来?我们怎样迈向更辽阔、更广袤的生命?

他们在答:我以自身生命观照天地,愿给你最真挚的分享;我以满腔热血投身学术,愿述说求学以来用心贮藏的积淀;我以每一言、每一行为你举起烛火,照亮彼此的一段旅程。

走进师者如兰,于访谈与思索间,驾一叶扁舟,渡远洋以遥望前途似锦,闻师道以辨明人生方向,共赴你我光辉未来。



1.您曾在瑞士日内瓦大学进行访学,您在这一期间观察到瑞士政治体制形势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吗?

在瑞士日内瓦大学访学期间,我与瑞士有着一场独特的政治接触。

有一次我在日内瓦大学碰到一名工作人员,他说,“我们换了新的总统,他是一位钢琴家”。这让我大为震惊,因为在我的印象当中,政治和艺术似乎离得非常远,一名艺术家去做总统对我来说尤其不可思议。他紧接着又说,“今年是他当总统,明年就不是他了。”从他口中,我了解到瑞士总统是由7人轮流担任。当天我就去了解了瑞士的政治体制,他们的政体形式实现了议行合一。联邦议会和联邦委员会分别是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行政机构完全服从于议会。与英国可以通过不信任投票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不同,瑞士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衡很微弱。立法权似乎拥有一种唯我独尊的至上地位。

但是,瑞士的政治体制又是非常民主的,这就形成了一种悖论:政治体制上设计的绝对性和实际生活的民主性。这样的情况之所以能维持这么久,和其国民的政治素养和经济能力息息相关,物质上的自在和安全感使国民对于政治就不会存在那么多不满。我认识的一个在瑞士生活的中国人,她怀了二胎后就不再工作了,因为即使她在家每个月也有相当于人民币二到三万的补助,所以不工作对她来说基本没有影响。这让我深深意识到,政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形式,它与国家的历史、国民精神和经济紧密相关。


2.您曾经翻译《立法法律与程序》、《立法法理学:立法中的实践理性》等多个外国作品,在您看来翻译外国法律著作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它的?

从技术上来说,英语的句子总是很长的,如何实现长句变短句,是一个难点。有的时候你不得不去补足它,而有的时候又不得不删去很大一部分内容。这种整合既不是句子内的整合,也不是句子之间的整合,而是段落内部的总体调整。进行段落调整后,还要再次通读文本,将其调整为中文式的语感,这种调整尤其困难,既要保留英语表达中原本的分析和逻辑,还要体现中文的语感特点。我记得有一次翻译我把一部分进行了“大改”,所谓“大改”,就是把“了”都改成“的”,因为“了”和“的”在语气上和完成状态上是不一样的,它们的节奏感,还有发音的气口是往上扬还是往下降,都是翻译中需要进行考虑的。

同时,翻译要实现的目的是:读者阅读时不觉得文本是翻译的。我常常在修改一遍之后,搁置两三个月的时间,把它忘掉一部分,然后再重新读,这样才会重新有语感——再读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一些地方,突然又变成了一种读起来不太舒服的状态,你就再去调。然后再放下、再忘掉一部分,等到下次又恢复到中文语感的时候,再去调。通过这样反复调整、搁置重读的方式,力求译文既保留原文逻辑,又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3.您现在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党内法规,看到您给研究生开了政党政治这门课,请问您开这门课的初衷是什么?

我认为学生对于政党和政治这两个议题都应该有理性的看待,避免陷入仅与美国比较的误区。因为我们似乎很多时候都把美国当作一个目标、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但是美国政党和政治体制在政治史上或者政治界上本身就是个例外。所以我觉得学生应该开阔自己的视野,在我的课堂上,我带领学生从美国开始,接着是英国,然后是其他国家,我们大致从地图上从右往左绕一圈,把世界上比较典型的国家的政治都看一遍。让学生们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形势和立法状况,这样才能理性地看待我们的国家。

同时,我们要解决中国的政治焦虑问题。政治焦虑问题跟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是有关系的。我们主导的教育虽然是儒家思想,强调要入世、要积极、要为国家做贡献,强调和家庭、社会、国家的共生。但是我们看到的、熏陶我们形成智力和情绪性人格结构的文学作品,大部分其实不是基于儒家思想,而是“释”和“道”。无论是音乐、绘画还是文学,它更多受“释”和“道”的影响,而“释”和“道”本身是反政治的,会对人产生“要对政治敬而远之”的影响。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政治性的动物,政治性其实是人身体或人格里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把其排除出去,其实是不完整的,会产生一种原生焦虑。我们要学会接纳它,但这种接纳,既不是让政治湮灭,也不是让自己被政治所覆盖,而是使它成为你人格的一部分,在接纳它的同时也要理性地看到它的优点和缺点。所以我开这门课的初衷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打开政治的视野,然后把他人格结构里面缺的那一环政治补上。


4.作为深耕语言学和法学的学者,语言学和法学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在现实中这种区分会如何影响理论研究与实践?

国内的法律语言学研究大致分成三个流派,这三个方向的区分正好可以从侧面来说明语言学和法学之间的区别。

以我们学校为例,我们学校研究法律语言学的有三个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和304am永利集团。外语学院的研究侧重法律文本和法律作品的翻译;人文学院研究描述性的法律语言的文本,法律本身的意义对其研究不产生直接影响;304am永利集团的研究则强调法学的规范性。如果说外语学院和人文学院是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法律的话,304am永利集团主要是基于法学角度的研究,即研究如何实现法律与事实之间的对应。比如硫酸是不是武器这个问题,在人文学院的研究中硫酸不会算是武器,但是在法学的领域里面,硫酸可能就是武器。因为只要是用能伤害他人的工具伤害了他人,实现了某种法律规定的目的,就构成了故意伤害罪,而不再纠结于它本身是不是武器。对于法学来说,法律解释的目的性是很强的;而对于语言学来说,他的研究没有法律上的目的性作用,它仅仅是纯粹的、客观的、静态的、切面的描述。


5.您曾开设过红楼梦中的法律系列讲座,在您看来法律与文学的共通点在何处?从法律的角度解读红楼梦对法学研究有何独特的价值?

我想从法律与文学的关系上来说一说他们的共通点。按照一般的理解,文学是要突破界限的,有名言说:文学艺术就是要把最美的东西摔碎给人看。文学对于规范有一种本能的抵制,那些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或者文学作品,里面的人物都突破了当时社会的规范和界限,由此产生了一种美。这种美既是突破,带给人希望,又具有破碎感。而很多时候这种突破针对的就是法律。所以法学与文学二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互补关系,在法律停止的地方正好是文学起步的时候。学法律的人在看待文学作品的时候,是把文学作品当成一种法律的载体来研究。即两者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文学为法学提供了一种素材。

从法律的角度解读,《红楼梦》其实提供了一个鲜明的法律研究素材。《红楼梦》里虽然提及了整个案情的前因后果,但是并不准确,因为曹雪芹本人是纯粹的文人,并不是研究法律的,所以他在提供案件事实时,有时只会提供对他来说震撼人心的那一部分,未必能提供完整的法律事实。反而后面高鹗续写的部分,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讲,我认为可以读一读,因为他是仕途中人,关注点有所不同,其对讼狱流程的记叙有一定研究价值。


6.如果从清代礼法视角出发看待红楼梦中女性的命运,不难发现清代女性深陷法律与社会交织的制度性困境中,您如何理解这种制度性困境对红楼梦中女性命运的影响?在您看来,这种视角对于我们今天思考法律如何影响个体与群体的生存境况有何启发?

《红楼梦》聚焦于大家庭的女性,以宝玉的视角展现家庭内部众多女性不同的命运,从她们身上或多或少都会体现清代这种制度性对女性的影响。

以王熙凤和探春为例,因为她们两人本质上都是立志要入世的,所以我们在讲制度性困境的时候,以她们为例比较合适。对于王熙凤,我们一般很难从她的身上看到制度对她造成的困境。但看似在这个制度中如鱼得水的她,实则仍受制度束缚,最典型的就是她和丈夫贾琏之间的关系。在“夫为妻纲”的封建礼法下,尽管她在贾琏面前表现得强势和善妒,却因“七出”中“妒”的规定而在贾母等长辈面前示弱伪装,这种矛盾体现了她既要突破制度又要利用制度获取权益的艰难。对于探春来说,她是一个努力向上的人,但却因庶出身份在贾府处境尴尬。一方面,探春内心想要挣脱庶出身份对她的阻碍,但是私下她又难以割舍与母亲的亲情。这导致在公共办公场合,探春就会拿出自己是大小姐的架子做事,但私底下又会作为女儿安慰自己的母亲。人格的频繁转换使她陷入人格解离,承受着强烈的焦虑。这就是我对《红楼梦》里制度性困境对于女性影响的理解。

关于第二个问题,从人格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看,东方社会对民族共同体需求强烈,若个体不能与集体或国家融合,就容易形成焦虑型人格;西方社会强调个体界限,导致每个人在自己的范围内越缩越小,易形成回避型人格。这两种人格都存在缺陷,都可能切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利于亲密关系的建立。

我国传统的法律建立在社会融合共生性极强的情况下,这种极度融合是以男性吞灭女性的主体性作为前提的。在这种条件下,男性易形成自恋型人格,女性易形成依赖型人格,都不利于双方实现个体的主体性。所以我们理想的制度应在集体与个体之间找到平衡,既不让集体吞噬个人,也不让个人脱离集体,这样才能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提升人的幸福感。


7.对学生来说,《红楼梦》应该怎样读才能有收获?

对学生而言,可以通过文本阅读的方式研读《红楼梦》。我在研讨课上,也会通过与同学讨论《红楼梦》的文本,仔细挖掘其中的细节,来讲授相关知识。例如,我会选取书中人物交锋的片段,让同学们分析每个人物的特点、性格、心态。通过这样的文本精读,学生能剖析书中人物行为背后的潜在逻辑,实现心理学上的“心智化”。如此以后,他们能够逐渐反思自身行为的深层原因,质疑周围人和社会赋予的信念是否合理,进而找到更合理的社会融入方式。这也是个人实现成长的重要步骤。当你在反思时,就能突破旧信念获得新体验,进而与他人共振,破除自己的防御机制。这对缓解当下学生因学习、家庭、社会和未来工作压力产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也十分重要。


8.您如何看待《红楼梦》里面表达的价值观?

至于如何看待《红楼梦》里的价值观,我认为《红楼梦》是我们反思人生思想的一个优质文本。冯友兰在《哲学简史》中提出了“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重人生四境界。而《红楼梦》中这几种境界大致都被涵盖了。以黛玉为例,她超越本能和功利,对儒道思想也不太在意。比如从她能够轻易破掉宝玉的参禅,就可以看出佛和禅并不是她的主要信念。她的思想核心是“情”,被称为“至情论”。“至情论”与冯友兰说的第四境界中的“好好生活”有距离,但我们至少能通过阅读黛玉的人生经历体验到前三重境界。

不过针对第三重境界,也可以说是宗教境界,我想提醒大家,信仰宗教是个人自由,但信仰前需理性看待自身立场和观点。《红楼梦》中宝玉从下凡享受荣华富贵,到经历诸多事后最终选择出家,这似乎传递出了第三重境界的价值观。但小说通过宝玉传达的价值观,我们也应审慎看待,借以反思自己的生活。宗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比普通生活高级。无论是宗教、功利还是“好好生活”,只要你能自得其乐、内心平静喜悦即可。


版权所有: 304am永利集团(MACAU)官方网站-首页|NO1 | 网站备案 /许可证号:京ICP备0500463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 建设维护 :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